找到相关内容196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姚兴政权与佛教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   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十卷,《大正藏》,第八册。   木村英一编,《慧远研究》二卷,东京,创文社,昭和五十六年。   王昶编,《金石萃编》,台北...

    黎毓雯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111191965.html
  • 法显与《佛国记》

    后别著义疏,首称雷氏。”义熙十二年(416)雷次宗正在庐山从慧远学,时年31岁,“迎法显”,为记录整理法显游历经过,是很有可能的。   (二)《佛国记》可能另有两部。现今各论文、论著,均言《佛国记》...

    郭鹏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43392688.html
  • 贵州佛教——文学艺术

    明黄堂作,载《黔诗纪略》   永心禅院(大兴寺)赴明上人斋   慧远能招客,香林坐掩扉。蝉希知夏早,莺懒识季归。   净业双修苦,浮生万虑非。伊蒲朝作供,细雨药苗肥。   明谢三秀作,载《...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9045792781.html
  • 长安佛教与儒道思想探析

    于惑者晓然”受到道安赞赏,“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高僧传·慧远传》)。道安在《鼻奈耶序》中明确宣称:“以斯邦人庄、老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大正藏》第42卷,第851页)...

    黄德昌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3293386.html
  •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

    ;有即非有”、当体即空的根本精神,仍然不得中观学派般若空观之真谛。   僧肇的《不真空论》着重批评的是“本无”说。他认为“本无”(包括慧远...rdquo;说。他认为“本无”(包括慧远的“法性”) 虽然也讲“非有非无”,但最终还是将大千世界的本体认为“无&...

    麻天祥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1993674.html
  • 从《楞伽经》看佛教的语言文字观

    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同上)为什么人们创立各种词语(名)来显示事物的相貌是虚妄不实的呢?慧远《大乘义章》说得十分清楚,其卷三云:“言妄想者,所谓凡夫迷实之心,起诸法相,辨相施名,依...

    李恕豪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2593692.html
  • 罗什渊源

    神圣的目标都在西方那无上神圣的佛国。   在这一时代东来西去的佛法高僧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安世高、支娄迦谶、支谦、朱士行、竺法护、竺佛图澄、道安、支遁、僧迦提婆、慧远、法显法师、昙无谶、求那跋陀罗...还是靠北朝石勒时代的印度名僧佛图澄,和姚秦时代的鸠摩罗什法师,以及中国名僧道生、慧远、僧肇等数人的力量,才使佛教在中国文化中,树立了不拔的根基。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三月,长安宫庭内的...

    理智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15572394351.html
  •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

    现实人生的品格。魏晋南北朝时期,慧远、僧肇、竺道生等的佛学思想都带有鲜明的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征。在这里,我们试以僧肇“即体即用”的体用论为例来说明魏晋南北朝佛学面向现实社会人生的理论取向...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0096044.html